汽修学校招生网

客服
汽修学校招生网 > 汽修招生 > 汽修学校电话 > 陕西

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招生办联系电话

来源: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  日期:2019-01-21 11:27  952人关注

电话有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想要了解学校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电话联系学校招生办,这样可以省去我们去学校的路费,也能够得到更为官方的学校的信息。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的联系电话,以供大家参考了解。

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招生办联系电话:0912-2325102 2325201 2325108

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地址:榆林市榆阳区农垦花园南100米(原榆林农业学校)

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招生办联系电话

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高职专业升级

固什么“本”,强什么“基”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逻辑起点,是对接社会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桥梁和纽带。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唯有与产业同频共振,不断促进其优化升级,职业院校发展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新时代高职院校要走固本强基的专业升级道路,培养可靠接班人是“本”,固本,即固素质、素养、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是“基”,强基,即强知识、能力、技术技能。

重塑专业升级“五重”理念

新理念决定新思路。高职专业升级是系统工程,要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总体原则贯彻始终,从“理念重塑、课程重构、教研室重组、校企重叠、过程重诊”五个方面确立新时代高职专业升级的总体思路。

理念重塑:重塑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观。加快制定高职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标准体系,完善学生、老师、雇主、校友等共同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与职业规律相统一”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课程重构:重构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专业设置进行前瞻布局和动态调整,基于新产业、新岗位的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加快课程升级,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融入课程;教研室重组: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掌握某一项专业技术技能,还需具有处理复杂工作情境的综合职业能力。打破传统教研室以学科为背景的组成方式,根据岗位新能力组建各专业学科的混编教师团队;校企重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典型企业为主体,升级校企合作方式。

支持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以多种方式共同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全面融合;过程重诊:升级技能教育评价体系,让职业教育回归本真。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把关注点放在衡量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对创新竞争力提升、对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实际贡献上。

紧扣“双师、双能、双语”要素

打造“双师”教师团队。为了能强基,向学生有效教授专业知识、岗位能力、技术技能,教师需具有学校和企业双重身份,教师在学校是有编制的老师,在企业是有岗位的工程师,只有如此,高职的教学才能紧贴企业用人需求,及时把握市场人才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了能固本,向学生有效传递岗位素质、技术素养、核心价值观,教师需具有专业与思政双重身份,一方面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另一方面教师还是价值引领的传播者。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建设“双能”实践平台。高职专业的升级,作为学生实践的实验、技术平台的升级不可缺位。“双能”型实践平台建设要把握好二个结合。一是教学与科研结合。实验、技术平台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桥梁,高职院校要瞄准行业企业普遍关注与领先的关键技术,建设支撑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双功能平台,组建教学与技术创新双功能团队,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组织、引导师生研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项目,实现项目与技术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二是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

升级后的实验、技术平台应具备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双重功能。建立“实训+创新创业”一体的实训平台,把学生专业实训与专业创新、创造有机整合在一个平台内,打造训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参与创造实践中产生乐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榆林益友能源化工汽车技术学校联系方式,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邦博尔汽车学校招生网。学生想要更为详细的了解学校就要找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解,毕竟网络上面的信息太鱼龙混杂了,你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

展开全文 ∨
初中生入口 招生问答 高中生入口
 
择校咨询
 
 
招生信息
 
同区域学校
 
陕西汽修学校简章陕西汽修学校计划陕西汽修学校分数陕西汽修学校收费陕西汽修学校报名陕西汽修学校电话陕西汽修学校宿舍陕西汽修学校地址陕西汽修学校网址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